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2-11 浏览:次
第三届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创业精英奖
上海复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闫铭
出身于医药世家,95后年轻创业者。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第一名,201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hD Candidate,原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成员,曾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主持医疗信息化项目,长期从事AI医学影像领域研究。团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消化系统医疗影像智能诊断软件与新一代智能硬件,以期提高影像科医生诊断效率以及准确率,惠及万千患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闫铭就是其中之一。
创业之初,闫铭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开始了肝硬化超声自动诊断的研究,即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检测超声疾病。凭借这一项目,当时闫铭拿到了2017年上海市创业最高奖项。然而,超声要做到实时监测,对于算法与算力要求高,难以产业化。
闫铭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更好的落地场景。在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刘杰教授的建议下,闫铭接触到了胶囊内镜这一产品。
普通肠胃镜一般用于肠胃疾病的检测,由于过程痛苦,大部分患者对此十分排斥。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主持项目期间闫铭了解到,美国65岁以上的公民医保覆盖一次免费的肠镜检查,但即使如此,仍有50%的人因为过程痛苦而不愿意去检测。美国医疗体系相对发达,公民疾病检测意识较强;既然美国如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肠胃病早期筛查缺口就更大了。闫铭第一次意识到该领域的市场如此之大。
认准这一机会,闫铭招徕国内外顶尖学府学子,共同组建了“复旦复生”医学影像科技创业团队,专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胶囊内镜研发。
闫铭及其团队
闫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胶囊内镜,使用过程中无需插管,随水吞服即可,通过胶囊外的数据接收器,以每秒2帧的速度进行拍摄,影像完成后传输至医生端。胶囊内镜的使用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并不痛苦,但由于体内拍摄时间长达7-8小时,影像量巨大,医生诊断过程耗时长。
针对胶囊内镜的弊端,闫铭和他的团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三步走”的改进,研发出全球首创的ShineNet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一步是从宏观上,在全部上万张影像中先筛选出关键性区域,将不同器官的临界点标注出来,方便医生针对性地查看;第二步是单张影像分类(classification),最简单的是二分类,区分出有病或没病,准确性可以达到99%以上,随后针对不同疾病再行细分;第三步是单张影像分割(detection),用人工智能技术把细小的病灶位置框出来。这一技术可以使当前胶囊内镜的诊断效率提高5倍以上,极大降低时间成本。
不仅如此,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作的基础上,复旦复生还在胶囊内镜硬件研发上取得了初步突破。未来,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的助力下,胶囊内镜硬件成本与诊断成本都将降低70~80%,真正成为百姓用得起的国民级肠胃疾病早筛工具。
凭借这一项目,闫铭获得了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三届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创业精英奖,复旦复生还入选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案例集》(第二批)。
闫铭及其团队研发的胶囊胃镜
在母校复旦大学强大的附属医院体系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闫铭和他的团队不断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与支持,目前江浙沪合作医院已超过20家。
回首曾经的路,从实验室到医院再到创业舞台,闫铭在杨浦这片创业热土上实现了创新成果在创业实践中的完美升华。闫铭也毫不犹豫地将公司的注册地选在了杨浦。
“作为一名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青年创业者,能够参与到这场民族复兴的浪潮中,能够把激昂的青春梦、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荣幸。”如今,闫铭和他的团队依然朝气蓬勃,在“成为‘互联网+医学影像’中消化领域上的领跑者”这条路上不断向前奔跑。